祝贺!贵州生物安全领域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
9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正式启动,这是贵州省在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获批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达2556万元,其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1256
9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正式启动,这是贵州省在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获批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达2556万元,其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1256
时下,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西冲社区的2000余亩刺梨进入采摘期,村民们一筐一筐地搬运着小“金果”,一派喜悦的丰收场景。
在贵州腹地曾经的石漠化山区,如今正上演一场震撼人心的绿色蝶变。深蓝色的光伏板如波浪般铺展于山脊,板下草木葳蕤,中药材迎风摇曳——不毛之地悄然生长出“阳光银行”。
在我国西南石漠化山区,岩石裸露、土壤稀薄,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曾是双重难题。连翘凭借耐旱、耐贫瘠且根系发达的特性,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理想选择,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为农户开辟稳定增收渠道。
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奔流千里北上,润泽京津冀豫,保障近1.14亿人的饮水安全。这背后,是十堰人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
在秦巴山脉的怀抱中,汉水之畔,湖北十堰静静地矗立着,它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心脏地带。每年,源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流,跨越千山万水,滋养着京津冀豫四地,确保了近1.14亿人的饮水安全。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十堰已默默扛在肩上十数载。
在秦巴山脉的怀抱中,汉江蜿蜒流淌,湖北十堰这座城市静静地守护着北方的重要水源。8月29日,央视综合频道将播出《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系列节目的第十二集,聚焦于十堰的环保努力,讲述这座城市如何成为“守井人”的典范。
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坐落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奔流千里,润泽京津冀豫,守护着近1.14亿人的饮水安全。“庄严承诺”背后,是这座城市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
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坐落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奔流千里,润泽京津冀豫,守护着近1.14亿人的饮水安全。“庄严承诺”背后,是这座城市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
“每头奶牛佩戴了智能耳标,通过传感器,养殖技术人员可远程查看奶牛的体温、运动量、进食情况、健康状况等。”8月8日,在山清水秀的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一多)谷堡养殖基地,厂长孙夙迪告诉记者,厂区配备24小时的推料机器人、全自动挤奶机,在提高效率的
贵阳泉湖公园液冷超充综合示范站构建了一个涵盖光伏、储能等多种电源的智能微电网系统,成为贵阳市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创新范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钦州市犀丽湾“涅槃重生”,入选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优秀案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广西智慧”;崇左市白头叶猴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当下的1400多只,相关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讲述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
这种绿,是喀斯特山体上重新萌发的生命律动——从石旮旯中绝地突围,向石漠化“宣战”,因地制宜探索复绿良法,历经数十年砥砺,曾经的荒芜石头缝里长出绿色希望。
这种绿,是喀斯特山体上重新萌发的生命律动——从石旮旯中绝地突围,向石漠化“宣战”,因地制宜探索复绿良法,历经数十年砥砺,曾经的荒芜石头缝里长出绿色希望。
清晨推窗可见青山如黛、白云飘曳,21℃的微风携草木清香驱散燥热,街头桂树成荫、蝉鸣轻摇,贯城河边老人晨练,远山薄雾缭绕,这座被绿意浸润的城市,将“两山”理念织入每片叶、每缕风,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8月14日,2025年六盘水市“生态修复赋能 守护生态绿都”新闻发布会上,六盘水市林业局通报,该市以科学推进生态修复、系统强化资源保护以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为抓手,持续筑牢“生态绿都”生态本底,取得显著成效。
这里曾是石漠化的重灾区,岩石裸露,产业发展困难,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几年前,党支部书记鲁春红和村民决定种植耐旱喜阳的仙人掌——几乎无需浇水,在石缝中也能生长。
艾草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其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可在山地、丘陵、河滩等边际土地种植,特别适合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再利用。农户只需在春季播种或分株繁殖,日常管理以除草为主,无需频繁施肥打药,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每亩艾草年均可收割3-4茬,干品产量达
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惠水县人民法院联合长顺县人民法院、长顺县人民检察院,携手到石漠化较为严重的长顺县鼓扬镇开展普法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
2025年6月17日,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贵州省六盘水市交出一份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答卷”:全市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123平方公里降至2025年的1275.2平方公里,降幅达59%。这片曾被石漠化“锁喉”的喀斯特山区,正通过“生态修复+